引子

本来我取的标题是“从舒适瞎玩到试图进阶”

思索片刻后删掉了“舒适”二字

原因无他,我所说的“瞎玩”在我所处的环境下实在称不上“舒适”

起初我入坑羽毛球的态度只是寻个体育课上的闲差,不料这玩意还蛮好玩,遂起掘深坑

截至本篇发布日,十个月以来我没有看过教程,靠着自己边玩边摸索倒也有所进步

而问题在于羽毛球运动似乎只有两种状态,即

  1. 娱乐健身型 追求击球几次不落地

  2. 进阶竞技型 追求接到对手的球以及让对手接不到球

我的状态则是又追求竞技又不去刻意提升技术

而羽毛球这类社交性运动少不了和不同的人组局

自然没人喜欢一直输

也不会有人喜欢天天忧心会不会影响对局中其他人的体验

更没人愿意抱着寻开心的态度握起球拍却归途郁闷

因此除非你只和固定的技术相似的人对局并且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那么如何想办法提升技术是个最终都要面对的问题

于是从闭门造车的玩中摸索到主动学习的进阶训练成为了本文所要记录的过程

训练规划

考虑到几乎没有学习过正确经验,因此虽然已经打了十个月,有时能杀出搓出像样的球并已练就炉火纯青的捡球技术(毕竟这玩意对我来说练习机会最多)但为了确保十个月以来使用的基本功是正确的,我仍然需要从握拍姿势,击球动作等基本功学起才能进入正式的研究打法步伐战术等“进阶”训练阶段

计划根据简中区最大的羽毛球社区中羽论坛内容及其推荐的各种视频教程开始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中羽许多热门帖子至今已过了十余年,内容是否过时需要自己严加把握

基础记录

握拍

少有的一直以来没用错的,难以描述,不写

架拍

架拍,即在等待对手回球时摆好球拍的位置,从而使回球时每个动作手臂所需的路程减小来减小响应时间

一般来说没有架拍意识时握球拍的手臂处于放松状态,球拍拍头会较低,导致每个动作都需要先抬起手臂,减少了灵活性

具体操作:在等待时略微抬起手臂,使拍头斜向上架在胸前或腹前即可

杀球

发力姿势

看过教程印证了我在自己摸索期间的一个猜测:即发力不能只靠小臂甚至只靠手腕手指

而在此前运用中虽有此感悟但如何发力仍仅凭感觉,大部分时间只动手腕手指

怪不得我总是力气不大以至于被人调侃“像小女生打球”

具体操作:

发力要靠整个身体的旋转带动大臂,再靠大臂带动小臂,最后小臂手腕手指在吸收了从身体传至大臂再传至小臂的动能后再进行发力,最终所有动能传递至球拍发力。

不仅是杀球,很多发力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由身体最终带动小臂发力,因此击球姿势应当试图增大大臂摆动空间来带动小臂

脚步动作较难描述,请看视频1

关于“大臂带动小臂”:这是所谓“鞭甩”的精髓,小臂肌肉实际上是在被大臂带动后才挥动球拍而非与身体大臂一同挥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能感觉到挥动球拍产生的风声有两个阶段,先慢后快,此外挥动结束后手肘在上拍头朝下的状态乃好的发力标志

关于“抡大臂”:如果单纯去模仿杀球动作很容易陷入此误区,即在发力时大臂肌肉有大幅度运动。而大臂之所以能够大幅度由高到低、由后到前是靠身体、腰部等的转动来“带动”大臂移动,而非大臂肌肉牵引大臂运动,如果使用“抡大臂”,首先发力效果不好,实际操作便能感觉到一同挥动时动作非常僵硬,以至于小臂的某块肌肉似乎做了负功导致击球速度减慢,动能减小。其次大臂肌肉会不堪重负。另外,手臂不能离脸过近,否则也会导致大臂不适

PS:学习发力姿势后发现十分钟就非常累且出汗,而此前打80余分钟跟没事人一样…

握拍

发力时应当在摆出杀球姿势时从放松的准备握拍变为(半)拳式握拍

具体操作:呈握拳姿势将拍柄握在手中,虎口应当贴在拍柄上,大拇指紧贴中指

击球点

击球点应当处于身体握拍侧而非身体正前方,保证球拍由后往前挥动后能直接击球而不是拐个弯再击球。否则将导致动作不自然,动能有消耗

收吊

收吊,即将高速球以慢速回打得到使球落在对方前场的效果,通常在对手准备接中后场球时使用以给其一个措手不及

具体操作:在杀球基础上锁定手腕手指不动即可

击球思路记录

反思过后意识到一个问题,即虽然想让对手接不到球,但无论是发球还是接回球时我都下意识的把球打向容易使对手接到和牵制的地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中路球应用

中路球,即将球回到对手中线左右,以此使对手为了避免出界无法选择许多诸如勾球推球的回球线路,避免我方被动